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10555|回復: 23

[分享] 內經誤訓(轉載、整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9-8 11:55: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一篇資料:

內經誤訓,難你一難

對於內經的註釋語譯,雖大家亦不可求全。下面參考的是正規的所謂威權性解釋,但都是誤導誤訓。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順其理,則文通字晰;失其理,則魚目混珠。

1、《素問.至真要大論》︰“陽明司天,清複內余,則咳衄嗌塞,心鬲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問︰“白血”為何物?
參考︰《譯解》譯作“咳嗽不止而吐白血的就會死亡”。
王冰注︰“謂咳出淺紅色血,似肉似肺者”。
馬蒔云︰“夫營氣者,陰氣也。陰氣既衰,不能化血,而僅有白血”。

2、《素問.解精微論》︰“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問︰“和”字何解?
參考︰《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年12月版)注︰“‘和’有‘集’義,見《漢書.荊燕吳傳贊》顏注”,因譯為“神氣集中於目”。


3、《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問︰第一個“之”字何解?
參考︰《醫古文譯注》(武漢民眾出版社1992年版)將“之”訓作“的”,譯作“氣的津液都要上升到面部”。
張隱庵《黃帝內經靈樞集注》釋為“津液隨氣上行”。

4、《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問︰“亟奪”何解?
參考︰《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年12月版)注︰“亟與極通。極有藏義,見《公羊傳》昭公十七年徐《疏》”。上文譯為“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從而使陽氣藏而不泄”。


5、《靈樞.九針十二原》︰“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問︰“屬”字何解?
參考︰《靈樞經校釋》(民眾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訓“屬”為“往往”,譯為︰“我哀憐老百姓生活不能自給,往往還發生疾病”。


先讓各位試試,稍後補上答案。
試過的朋友請回覆本帖啊!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3 收起 理由
Kevin + 3 我很贊同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6-9-8 22:25: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不易!謝謝提供翻書的動力!
1. 白指肺,白血即肺血。

2. 根據上下文,和似指和諧,調和,健康的意思。即氣的調順平和在目上反映出來。《太素》也有『和』作『知』的,那就容易,作知解就好了,但我覺得還是『和』比較符合古人的語法深意和習慣。

3.與。這個簡單。

4. 《太素》作『不極』,王冰『氣之易散故曰極』,所以似使氣不散泄的意思。

5. 查書,屬指不斷,可解。
 樓主| 發表於 2006-9-9 16: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案如下:

答︰此為不諳通假而誤。
“白血”,王、馬兩家之說,均顯牽強。
于鬯注曰︰“按‘而’字疑隸書‘面’字之壞文。‘咳不止’為句,‘面白’為句,‘血出者’為句。” —于氏將此句一分為三,似乎能說通。可是“而”為“面”之壞文一說尚找不到確鑿根據,不過是“疑”而已。
“白”通“魄”,“魄”應訓為“迫”。
原文可譯作“咳嗽不止而迫使出血的就要死亡”。

吐白血又一解

血未有不紅者,何以名白血,不知久病之人,吐痰皆白沫,乃白血也,
白沫何以名白血,以其狀似蟹涎,無敗痰存其中,實血而非痰也,若將所吐白沫,
露於星光之下,一夜必變紅矣,此沫出於腎,而腎火沸騰於咽喉,不得不吐者也,
雖是白沫,而實腎中之精,豈特血而已哉, 不速治,則白沫變為綠痰,
無可如何矣.......
── 清‧傅山‧傅青主男科


2、答︰此為不明字義而誤。
“和”訓“集中”,將“氣和於目”譯為“神氣集中於目”不符經文原意。
《說文》︰“和,附應也。”用“附應”的引申義“回應”為訓,作“神氣回應於目”,則文通理順,也與下句“憂知於色”中的“知”義相對。

3、答︰此為不解虛詞而誤。
氣與津液並無從屬關係,“氣的津液”聞所未聞。
張隱庵釋仍有違經文原意。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之,猶與也。”用作連詞。
上文譯為“氣與津液都上行熏澤面部”則文理、醫理皆順。

4、答︰此為不懂文意而誤。
“亟”在此讀qì ,作“屢次、一再”解。王冰、馬蒔都訓“亟”為“數”,可謂盡得其解。《校注》又將“奪”訓為“不泄”,也為不妥。奪,強取也。其引申義為“喪失”。
原文譯為“避寒就溫,勿使皮膚開泄,讓陽氣頻頻喪失”,言簡意賅,不失經文原意。

5、答︰此為不明字義而誤。
《說文》︰“屬,連也”。其本義為“連續不斷”。故上文譯為“而且連續不斷地發生疾病”。訓釋古書,當先從本義考慮,首選常義,不可求僻。
發表於 2006-9-9 23:58:07 | 顯示全部樓層
思考再三,1.似『迫』為最佳。2. 用附應回應感覺是有點牽強。4.的解釋更是不對,解出相反的意思?
發表於 2006-11-25 23:54:0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3 的帖子

查  4、《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亟  應解作 。 盡也 奪,喪失也。  幾乎全部喪失之義,所謂精氣奪則虛,奪同義。 亟  為助語詞。令到氣幾乎全部溜失。

[ 本帖最後由 Lawrenceho 於 2006-11-26 12:00 AM 編輯 ]
發表於 2006-11-26 00:25:2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5 Lawrenceho 的帖子

若作盡解,意義便與上文不應。
發表於 2006-11-30 00:32:3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6 Kevin 的帖子

若以  《太素》作『不極』,王冰『氣之易散故曰極』,所以似使氣不散泄的意思。  有點砌詞。不如寫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不亟奪。”   
其實文意由  無字帶出  去寒就溫,不要使皮膚開泄,(否則)令到氣幾乎全部溜失。
使氣亟奪。” 為省文,為去寒就溫之結果而不是使氣不散泄,重覆了泄皮膚這概念。
發表於 2006-11-30 10:50:2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7 Lawrenceho 的帖子

我的意思就是指應該是寫作: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不極奪。”
理據如下:
1. 在內經的註釋的參考中,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楊上善的《太素》、王冰註和張景岳的《類經》。王冰對內經的勘誤、註解,是今天看到的版本的基礎,可惜在王冰的版本的傳承過程中,變得朱墨不分,文意分錯。

2. 《太素》比王冰本更早,曾一度亡佚。19世紀初日本仁和寺等古本《太素》陸續被發現,光緒六年至十年(1880~1884)我國學者楊守敬(惺吾)在日本訪書時影錄而歸。書中所引《內經》原文,在現存醫書中最接近古貌,並保存了許多古典醫籍佚文,可用來校今之《素問》、《靈樞》。所以註今本時往往參太素,有出入時往往依太素。

3. 張景岳的註解很精彩,很多義理深奧的地方都能點透古意。

今就上文之句,太素和王冰均作極解,可見原文應是不極,今見之本為脫簡。

若說省文亦通,但註釋以勘誤為先。所註之文本有錯,註得再好也還是錯。

另外,註釋一定一定要看上下文,不能就句解句。所以讀內經要背,反復讀下來,其意自明,一句一句斷開來解,體會不到那個語調和意境。
就上文所在的一段『冬三月』整段都是講如何固護珍惜陽氣,沒有轉折的味道,若說省文來個轉折(否則),讀起來會很不順,怪怪的。
在往上看,『秋三月』是『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也是不含轉折的味道,是使它如何如何,而不是否則就如何如何,不可能到了冬三月就改變了行文的風格。
古人非常注重行文的風格,甚至在字數上也非常的執著。在往上看『夏三月』是『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夏冬相反,這句很顯然是與冬三月相應,夏是泄,冬是無泄,夏用了四-五字,冬用四-五字也是很自然和合適的。

在nastsin帖出答案後,經過反復思考,終認為答案的解不妥,但我懶得打字,所以只是說解反了。實際上包含了上述的內容。答案的解,反了勘誤,反了上下文,反了行文的語調和風格。

以上看法供參考。
 樓主| 發表於 2006-11-30 12: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很精彩!

我覺得的是:
去寒就溫與無泄皮膚不是因果關係,
去寒就溫,
不要過於令皮膚疏泄,
(因而引致)陽氣過於喪失。

原因是,
不去寒就溫,
應該不會令皮膚過於疏泄吧!
只有在過於溫的情況下,
皮膚才會疏泄,
就像熱到大汗淋漓。

所以,
在冬天要去寒就溫以保養自己,
亦不要令皮膚過於疏泄而令陽氣常常散失。
發表於 2006-11-30 20: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意去寒就溫與無泄皮膚不是因果關係.
但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与使氣{不}亟奪之间有因果关系.
(在冬天)要去寒就溫, 亦不要令皮膚過於疏泄, 使得令陽氣不致散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7 22:33 , Processed in 0.0484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