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060|回復: 0

[下載]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5-25 13:3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思邈介紹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
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一千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莊、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複方」。《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書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輔相濟,羽翼雙飛的意思。此書共三十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首載藥物八百餘種。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說:「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千金寶要》)。清代醫學家徐大椿也認為該書「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這書不僅在國內受歡迎,而且還影響到國外,如朝鮮、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來中國學醫的醫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帶回日本,對日本的漢醫影響深遠。
由於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這種病多少年來折磨著江南一帶群眾。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B1的藥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B1的穀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歐洲於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並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孫思邈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癒」。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紮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甦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讚他的醫術高明。《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孫思邈在生之年為醫藥事業作了那麼多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藥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藥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1.髮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2.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3.面常洗
(a)搓手36下,暖手後上下掃面。
(b)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4.目常運
(a)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懶視。

5.耳常鼓
(a)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覆做10下。
(b)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卜卜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6.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8.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9.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攝穀道
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12.腳常搓
(a)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b)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13.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vin + 5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7 20:46 , Processed in 0.0342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