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9708|回復: 17

[分享] 清明上河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6-16 23:5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隔壁有提到清明上河圖,剛好手上有保存。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發表於 2007-6-17 00:2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聽說這圖裏有半隻馬的。
發表於 2007-6-17 02:03:56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老師的分享!其實自己對畫的興趣不大,認識也是相當淺。是家父比較喜歡,而家族上跟「宋朝」有些淵源,所以是要去看一趟的。相信這段皇帝走難的歷史跟香港的變遷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其中有一段“皇族的”羅曼史哩!),所以感覺上會引起不少原住民的關注,鑑賞之餘,是另一種的情懷吧!

多年前曾經看過這畫的 “影印本”,就是翻版吧,但是也很仔細,色彩好像是較淡的,但是那些樹不同的形態和樹葉也像是逐針逐葉點上似的,很讚嘆!讚嘆的是,一群畫師的心機!

有說這畫的真本其實已經失傳,說是早已被水淹了。據說畫成後興起過它的臨摹潮,現存下來的就是那時候的珍貴版本。(故仔是這樣說的,恕不負責那真偽的考證。)

看這畫的第一個感覺是…...
畫很長!
很繁華!
d 樹畫得很靚!
很像一幅立體的地圖!(或有攻略價值!)
再捲過去,很悽涼!……(我是從左至右看的。)

裡面有很多豬、馬、牛、羊的……騾仔都有。每一格也十分精彩,找不找到 “那半隻馬”呢﹖是要認真看看哩!
 樓主| 發表於 2007-6-17 10:28: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上面我貼的這個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乾隆摹本《清明上河圖》,色彩是比較鮮艷的,汴京街道較多,並有金明池部分。也是通常比較多見的版本。
 樓主| 發表於 2007-6-17 10:53:51 | 顯示全部樓層
其他的幾個版本:
據說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本全圖
(較為少見,是公認的真跡,流傳的過程中有半部殘缺,在進入汴京后即嘎然而止)


故宮館藏的《清明上河圖補全卷》,今人遼寧羅東平作


其他兩個今摹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07-6-17 11:27:04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24.8*528.7cm][絹本設色]
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后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划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4.8厘米,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游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游客憑著橋側的欄杆,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只。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只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縴夫在拉船行進。有只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游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后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游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后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后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制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種車船二十余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曆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曆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后曆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曆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曆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曆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曆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里(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后,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后,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后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后,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昆山顧鼎臣家,后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后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后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后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后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后,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后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后,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后,《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曆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杰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干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干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余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后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伙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縴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后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坏掉了,於是后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后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曆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幸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后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里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划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曆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曆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曆朝曆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曆朝曆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莊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后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曆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祕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祕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杰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曆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曆朝曆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杰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祕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曆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后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里面封存的祕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祕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準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杰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后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準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后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后轉至伯力,五年之后,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后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后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曆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曆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后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曆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后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曆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

國寶《清明上河圖》曆經兵火,幾遭劫難,曆代收藏家和鑒賞家曾把玩、鑒賞留下了幾許妙語佳話,更有許多待揭之謎。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閑章,用於鑒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宮,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

曆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后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是清明時節的事物。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雲:“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八、畫面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土墳后面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面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倒符合實際些。

頌辭之說

繼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鄒身城先生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這里“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故有人認為,這里的“清明”要從廣義上去理解。《后漢書》有例證,是出雲:“固幸得生‘清明之世’……”從語氣看這個“清明”系指政治開明。畫中題款“清明”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請帝王們賞識所作的頌辭。金人在畫面上留下的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產風物正堪傳。”點明此畫主題在於表現承平風物。考張擇端行年,他於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證畫家意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真偽之說

關於《清明上河圖》還有真偽之說,明、清時代就有一些傳聞,清代長為人徐樹丕《識小錄》所記:說畫中有四個人在擲骰子,其中兩顆骰子是六點,還有一顆在旋轉,這個擲骰子者張著嘴叫“六”狀,希望再出一個六點。《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湯勤的裱褙匠認為:汴(開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畫中人卻張著嘴叫“六”,可見這是閩(福建)音,他懷疑此畫是偽作,顏公慶的《消夏閑記》也有類似的記載。是書說這個湯勤還研究了畫中麻雀的那雙上腳爪,它踏在兩片瓦角上,這怕是臨摹者的敗筆。湯勤斯人,名不見經傳,他所說是否真有道理?看來還需進一步研究。

曆盡劫難的《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圖系絹本,淡著色,畫幅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昇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曆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酷愛書畫、擅長丹青的宋徽宗閱圖后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

  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宋室皇宮內的金銀珠寶、名貴文物被金兵席卷一空,《清明上河圖》也淪落到金兵手中,但並沒有引起上層統治者的注意,只被以普通字畫的身份在民間輾轉變賣。元朝建立以后,《清明上河圖》被重新收入皇宮。
偷梁換柱

  元朝統治者的祖輩本是遠在漠北高原的游牧民族,政權建立還不足百年,內府的收藏鑒別能力遠遜於南宋。《清明上河圖》入元宮后,長期與其他畫作一起被冷落到祕書監內。到元朝后期至正年間(公元1335年——1368年),元宮內一裱匠用臨本換真本,將《清明上河圖》真跡從宮中盜出來,並隨即賣給了朝內一酷愛書畫的顯官。顯官得畫不久卻被派往真定駐守。顯官府內負責保管此畫的人,又趁機將畫盜出,賣給了杭州人陳某。陳保存數年后,聽說顯官將從真定歸京,情急之下便打算賣掉《清明上河圖》,以免惹禍。這時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聽到這一消息,急忙登門買畫。楊準博古通今,他傾囊以授,購回《清明上河圖》,便借故回鄉。第二年,楊準將得圖經過錄在圖后裱紙上。翌年,楊準家忽然來了一位貴客。來客是小有名氣的鑒賞行家劉漢龍,與楊準相交甚厚。楊準忙將《清明上河圖》拿出來與好友共賞。劉漢龍見圖后震驚無比,在楊準跋后變題一跋,稱圖是“稀世珍玩”,要楊準的后代世世珍藏。

  但是,世事往往不能遂人心願,在以后的200多年中,此圖多次易主,並於嘉靖年間轉至長洲人陸完手中。陸完死后,其兒子急於用錢,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昆山顧鼎臣家,后被明代大奸臣之一的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太監偷盜

  明朝中葉以后,《清明上河圖》被一個叫馮保的人從宮中盜出。馮保嘉靖時為秉筆太監。穆宗死后,10歲的萬曆皇帝繼位。馮保與外臣勾結,假傳遺詔言“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不僅如此,萬曆皇帝舉行登基儀式時,馮保就立在萬曆帝身后,群臣參拜小皇帝,也就等於參拜了他。后來,馮保事發,被逐出宮,死在南京。

  馮保本人寫得一手好字,萬曆六年(1578年),馮保在《清明上河圖》后面題跋,稱自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禮監太監”。以后,馮保又將《清明上河圖》變賣,在民間流傳起來。

  最后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后先由陸費墀收藏,后被畢沅購得。畢沅死后,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軍機”,不但將畢家世職革去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其家產也全部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后,便將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閣內。此后,《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杰為名盜出宮外,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了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一片狼藉。混亂之中,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干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干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10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將它收入東北博物館,后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伙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古代許多名畫,聞而不能目睹。不久前在番禺寶墨園看到《清明上河圖》,雖是浮雕壁畫,卻也令人略窺全貌而一洗眼光。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張擇端的杰作。原作高25.7厘米,長527.8厘米。這幅以北宋京城汴京為背景的長卷,構思獨具匠心,氣勢恢宏而描繪細膩,氣象萬千而井井有序。據粗略統計,畫中各式人物不下八百,無一類同,春郊、河岸、碼頭、虹橋、城門、街市,車船轎子、牲畜、建築群落,應有盡有。作者的藝術才能相當卓越。

    按“清明”一詞,首先是“政治有法度、有條理”之意,故古人常用“天下清明”、“清明之世”表太平盛世。宋代喜歡粉飾太平,此卷要表現的恐為當時汴京“政治清明”的繁榮氣象,未必專指清明這一天。

    據有關記述,《清明上河圖》問世后,曆經曲折流傳。最初被宋徽宗收藏於宮內。宋徽宗雖非第一個喜玩字畫的皇帝,卻是最早在宮內辦畫院的皇帝。北宋亡后,此卷輾轉流落金邦,成為私人收藏家之物。但到元初又再重入內府,不料卻被裝裱匠以摹本偷偷換出,真跡從此流入民間,直至明代才在大理卿朱鶴坡手中出現。后來又在徐賻、李東陽、陸完等人中數易其手。萬曆6年為太監馮保所得。其間,穆稗官野史還記有嚴嵩父子為得此卷不惜殺人害命傳聞。清代時,此卷被畢沅所收藏。乾隆44年,畢死后被抄家,畫入清宮。到1925年,傅儀將畫盜到東北。最后於1957年歸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近千年來,圍繞此畫發生過無數傳奇性的故事,而至此尚有續聞。為妥善保存這件珍品又能為世人觀賞,著名女畫家馮忠蓮受命臨摹此卷。她於1962年開始又斷續曆經18年才把這巨制臨摹下來。馮忠蓮祖籍廣東順德,世居天津。我們現在能一觀《清明上河圖》全璧,乃得她之力。
發表於 2007-6-17 13:4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圖我也看過 ,我是在 < 圓明新園> 看的 , 那版本真是有一part只有半只馬
那是一個仿製品 , 但也很精細的

[ 本帖最後由 dingdang 於 2007-6-17 01:50 PM 編輯 ]
發表於 2007-6-17 15:38:24 | 顯示全部樓層
好長好長,幅畫好長,段介紹都好長....
發表於 2007-6-17 19: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EC 於 2007-6-17 03:38 PM 發表
好長好長,幅畫好長,段介紹都好長....

同意、同意、好同意!
發表於 2007-6-17 23: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上次去北京時見到在故宮周圍的小攤販也有這圖賣 ,
但我看過那些畫 , 有些的畫功跟我的差不多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6 05:05 , Processed in 0.0400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