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693|回復: 0

[分享] 胃不和則臥不安(轉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5-29 11:26: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一則資料:

淺談“胃不和則臥不安”

“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源於《素問‧逆調論》︰“人有逆氣……不得臥……是陽明新逆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不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按該文主旨是論述陽明經氣上逆,致使胃氣不得下行,導致“胃不和”, 形成“臥不安”的病變機理。然而筆者從多年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凡以失眠為主的神經衰弱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多兼納差、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嘔吐吞酸、大便失調等胃氣不和症狀。這正與以上經文所論主旨相吻合。據此,以“調和胃氣”法治之,屢獲佳效。茲不揣膚淺,將臨床體會結合典型病例管陳於下,供同道參考。

一、中焦濕熱

     由於中焦濕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酒酪之品,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甘露消毒丹為其代表方。

     例1、周女,48歲。1989年8月15日初診。自訴︰2個月前由村來城照看外孫,女慮其不愜意,日以魚、肉、雞湯佐餐,月余即覺夜寐不安,脘腹滿悶納呆。曾服維生素B1,維生素C面面俱到果維素、舒樂安定片及柏子養心丸等藥治療,然病益甚。刻診︰入睡艱難,輾轉反側,每夜僅睡兩小時許,頭痛昏沉,記憶力減退,脘腹飽脹,納呆,嘔惡,大便粘滯,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証屬中焦濕熱,胃氣不和。治以苦降辛開清化和胃。甘露消毒丹化裁。處方︰藿香、佩蘭、黃芩、黃連、姜半夏、濃朴、枳殼、竹茹各10克,白蔻、蘇葉各8克,六一散20克(包煎)。水煎日服一劑。四劑病愈過半。原方增損繼服四劑而安。

   二、痰濁內擾

     由於痰濁內擾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中土失運,積濕 生痰,或情志郁結,氣郁生痰,痰濁擾胃所致。黃連溫膽湯為其代表方。

     例2、馮女,55歲。1991年8月23日初診。自訴︰年初退休以來,身體日漸豐腴,繼而夜寐不安。前醫按“更年期綜合征”、“植物神經紊亂”,以西藥調節神經罔效。刻診︰夜寐驚醒不安,終日昏沉眩暈,記憶力減退,胸中板悶,痰多而粘,不思食,食則索然無味,嘔惡噯氣,苔黃濃膩,脈弦滑數。証屬痰濁內擾,胃失和降,治清熱祛痰、化濁和胃。黃連溫膽湯化裁。處方︰黃連、半夏、橘紅、炙甘草、茯苓、枳實、生姜各10克,柴胡、竹茹各7克,龍骨、牡蠣(二藥先煎)、栝蔞各30克。水煎日服一劑。3日即能安寐,余症銳減。減其製,繼服3劑,余症亦瘥。

     三、胸膈郁熱

     由於胸膈郁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於素體心胸熱邪蘊結,且過服辛熱之品 ,或汗、吐、下太過,傷津耗液所致。梔豉湯、涼膈散為其代表方。

     例3、朱女,48歲,1988年5月21日初診。自訴︰夜寐不安三月余。以養血安神片、柏子養心丸及西藥(藥物不詳)治療,然病益進。刻診︰臥不安席,心胸懊惱煩熱,頭烘熱脹痛,注意力銳減,面赤唇干,口燥渴,氣穢臭。時發口瘡,便干溲黃。舌紅,苔干黃,脈浮洪數。証屬熱擾胸膈,胃氣不和。治以通泄郁熱,清宣和胃。涼膈散化裁。處方︰大黃、梔子、黃芩、連翹、豆豉、甘草、枳實、元明粉(沖)各10克,薄荷6克,水煎,日服一劑,6劑寐安。

     四、食滯胃脘

     由於食滯胃脘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於飲食不節,食積不化,停滯胃脘,氣機阻滯,胃氣上逆所致。治以消食破積,導滯和胃。保和丸為其代表方。

     例4、譚女,35歲1990年3月23日初診。自訴︰夜不能寐,脘腹脹悶兩周余,周身乏力,記憶力明顯減退,西醫診為神經衰弱,以西藥調節神經,及神經衰弱丸治療罔效。刻診︰失眠,僅天明前入睡2-3小時,頭暈煩燥;不思食,食則欲嘔,噯腐吞酸,口氣穢熱;大便粘滯,日2~3行,但所下不多,穢臭難聞;舌紅,苔黃濃膩,脈滑數。心腦治療儀提示︰  腦血管緊張度增高;  神經衰弱。証屬食滯蘊熱,胃氣不和。治以破積導滯,消食和胃。涼膈散和保和丸化裁。處方︰焦四仙40克,炒萊菔子30克,枳實、黃芩、連翹、雞內金、濃朴、藿香、佩蘭各10克,半夏、茯苓、陳皮各12克。水煎日服一劑。5劑寐安,余症均瘳。

     五、腑實腸壅

     由於腑實腸壅而“胃不和則 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過食辛熱,胃熱與情志郁火相並,大腸液虧失調,傳導阻滯所致。治以通腑降逆,承氣湯為其代表方。

     例5、張女,48歲,1986年3月28日初診。自訴︰失眠、腹脹年余。西醫診為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以更年安、更年康、及調節神經藥物和神經衰弱丸治療不效。刻診︰體壯豐肥,夜難入寐,輾轉反側,目光呆滯,少言寡語,喜太息;1年來大便不暢,常3~4日1解;刻下大便4日未行,腹脹,鼓之如鼓,按之無明顯   塊;口氣熱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心腦治療儀提示︰  腦供血不足;  神經衰弱。証屬腑實腸壅,熱結胃腑。治以開壅導滯,宣上蕩下。大承氣東加味。處方︰大黃(后下)、芒硝(沖)、枳實、濃朴各10克,紫菀、桔梗、升麻、荷葉各8克,萊菔子30克。水煎日服一劑。一劑下燥屎十多枚,粘膩便兩次,是夜寐安。減其劑,繼用3劑,諸症均愈。

  六、中焦痞結

     由於中焦痞結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屬脾虛胃弱,寒熱留戀;或表証誤下傷中,陰陽、升降失調,寒熱互結所致。治以散結消痞,降逆和胃。半夏瀉心湯和黃連湯為其代表方。

     例6、楊女,46歲。1990年5月14日初診。自訴︰失眠、腹脹便溏3月余。腦部檢查提示︰  腦動脈輕度硬化;  腦供血不足。服谷維素、維生素C、維生素B1、安定片及神經衰弱丸治療不效。刻診︰失眠,萎靡 ,頭暈脹痛,記憶力銳減;脘痞,納差,食則欲嘔,腸鳴便溏,日2~3次;舌淡,苔薄白,脈弦滑。肝功能正常。証屬寒熱痞結,胃氣不和。治以調中散結,消痞和胃。半夏瀉心湯化裁。處方︰半夏、黨參、黃芩、黃連各10克,干姜、桂枝、甘草各8克,大棗5枚。水煎日服1劑。3劑即能安寐5小時許,余症悉減。原方加龍骨、牡蠣(二藥先煎)各15克,炒棗仁、遠志、夜交藤、合歡花各10克,繼服3劑,病遂愈。

   七、中焦虛寒

     由於中焦虛寒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素體中陽不足,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戕傷中陽,陽虛陰盛,濁陰擾胃所致。治以溫陽建中和胃。黃  建中湯為其代表方。

     例7、朱女,45歲。1976年3月24日初診。自訴︰失眠兩年余,服柏子養心、天王補心等丸藥及調節神經之西藥無效。有十二指腸潰瘍宿九,日服疏肝健胃丸和胃潰瘍寧2次。刻診︰失眠多夢,腹綿痛,喜溫按;肢涼喜暖,神;疲乏力;頭暈脹痛、記憶力極差;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証屬中焦虛寒、胃氣不和。治以溫補中陽,建中和胃。黃蓍 建中湯化裁。處方︰黃蓍 、丹參、百合各30克,人參(先煎)、桂枝、良姜、香附、烏藥各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8克,大棗6枚。水煎日服一劑。六劑夜寐轉佳,胃痛諸証均緩。原方增損繼用三周夜寐正常,余症均明顯改善。后以香砂六君子丸調養胃氣,3月而安。

   八、中土陰虛

     由於中土陰虛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胃病既久,過服香燥,損津耗液;或素體胃陰不足、浸虧液少所致。《金匱》麥門冬湯為其代表方劑。

     例8、深男,46歲,1987年11月26日初診。自訴︰1986年9月12日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以摩羅丹合參苓白術丸治療不效。半年來入寐艱難,並日趨嚴重。刻診︰夜難入寐而煩燥,胃中綿綿灼痛似飢,嘈雜泛酸,食慾不振,形瘦神疲,四肢麻木,頭暈腦脹,記憶力大減;舌紅降,苔薄黃微干,脈細數。証屬中土陰虛,胃氣不和。治以滋潤中土,養陰和胃《金匱》麥門冬湯化裁。處方︰生地、元參、麥冬、百合、烏賊骨、  瓦楞、龍骨、牡蠣(上四藥先煎)各30克北沙參、淮山藥、烏藥、石斛、白芍、半夏、黃連各12克,蘇葉、凹茱萸各4克。水煎日服1劑。藥進2周,睡眠明顯好轉,余症大減。原方隨症增損調治3個月,余症基本治愈。

     結語

     綜觀以上8証的論述,其病因、病機顯然不同。但同屬“胃不和”引起“臥不安”而導致的神經衰弱。因此,分別以清熱化濕、祛痰化濁、清泄郁熱、消食導滯、通腑開壅、消痞降逆、溫陽建中、滋潤中土等法,使胃氣調和收功。這充分體現了“同病異治”的臨床意義。再者,由於目前民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因此,臨床所見的神經衰弱患者以實證居多。若盲目地認為“衰弱”屬虛而用補,則必犯“實實”或誤補益疾之戒。上述1~5症尤可明鑒。總之,凡由“胃不和”引起的“臥不安”而導致的神經衰弱,臨床只要辯証準確無誤,不為“衰弱”、“不足”所囿,恰當、靈活地運用以上諸法,使胃氣調和、升降有序,“臥不安”則可不治自愈,而神經衰弱亦可隨之得到緩解。病愈后,再酌情加以味保和丸、越鞠保和丸,或香砂養胃丸、參苓白術丸調和胃氣,可鞏固療效,減少復發。


本文摘自《北京中醫》1995年第4期

[ 本帖最後由 nastsin 於 2007-5-29 12:36 PM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7 21:42 , Processed in 0.0486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