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5446|回復: 2

[分享] 針灸麻醉走過半世紀:效果好卻消失無影(轉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9-19 09: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6年08月16日09:00 解放日報
記者嘴巴差點合不上了———昨天,曙光醫院2樓手術室里,一台心臟手術正進行到關鍵階段。突然,本該毫無知覺的患者竟睜大雙眼,意識清醒地想問些什麼。麻醉師朱湛明立即低下頭,在她耳邊輕輕語道:“手術馬上就好。”患者安然閉上眼,休息。正驚訝間,身邊的醫生解釋:心臟手術用的是針刺麻醉。

  針刺麻醉,曾經的家喻戶曉,紅遍全國,卻又幾乎一夜間,再無聲息。是什麼原因,在它走過臨床應用半個世紀,又悄然復蘇?

  暫且,讓我們先回到昨天的手術室……

  驚心140分鐘

  上午10點30分,熾白的無影燈下,外科醫生周嘉臉上滲出細細的汗珠。

  手術仍在進行中。

  29歲的南匯女孩小祝,在娘胎里就得了一種叫作重度肺動脈瓣狹窄的先天性心臟血管病,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的“門”只能開啟四分之一,這讓她不但不能過重勞動,甚至引起心功能衰竭,危及性命。

  周嘉醫生做的這台心臟手術,叫肺動脈瓣切開成形術。通俗地講,就是把通入心臟的肺動脈底部原本粘連的部分切開,讓血管通暢,再將肺動脈修補后縫合。

  兩個小時前,針灸科主任李國安和沈衛東一進手術室,便對躺在病床上的小祝打招呼:“害怕嗎?”

  “有點。我覺得空調開得有點冷。”醫生和護士都笑了。10分鐘前,小祝嚷著熱,而手術室是恆溫的,溫度始終沒變過。

  “別害怕,我們做好了全身麻醉的準備,絕對保證你的安全。”麻醉師傅國強和小祝拉起家常,分散她的注意力;另一邊,兩位麻醉醫生精神正高度集中,輕柔卻準確地將6根銀針,左右對稱地扎在患者的肩內側、胸部上方的雲門穴,手腕部的內關穴和列缺穴。儀器開始工作,通過銀針將0.2毫安的電流持續刺激穴位,10分鐘后,小祝說手臂開始麻了,又過了10分鐘,小祝逐漸安靜下來。在針刺與小量安睡的鎮定葯的作用下,小祝昏昏欲睡……

  心臟手術終於開始了。

  手術中,麻醉師輕輕喚著並指示小祝:“呼氣、吸氣、屏住。”周醫生迅速鋸開胸骨,這是手術對患者疼痛刺激最強的時刻,但小祝一直面色平靜。在這樣的麻醉方式下,葯物從主角成了配角,劑量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

  “小祝,你能感覺到我們開始手術了嗎?”周嘉問。“嗯”,小祝半睜著眼。

  10點50分,心臟手術成功結束。小祝體征一切正常,沒皺眉,沒叫一聲痛。

  麻醉科主任傅國強收起剩下的13支“酚太尼”麻醉劑。“只給小祝打過兩針,”而如果作全身麻醉需要15支。

  術后一切良好

  小祝的手術成功了,手術后不到2個小時,她已經進入了正常恢復之中,雖然還不能交談,但看上去一切良好。

  29歲的小祝是幸運的。

  這本該是一次無法進行的手術。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祝,4個月前曾動過一次大刀,那是一次心臟病發作引起的致命腦腫,差點喪命。腦顱手術后,她決心徹底治好心臟病。但兩次手術間隔過短,這次如果再全身麻醉,很有可能引發后遺症;若不動手術,再引發一次腦部膿腫,則更有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錢也是個問題。一次腦部手術就已花費不菲,而這一次全麻的話,手術費至少得3萬元。怎麼辦?她找到了周醫生。

  周醫生權衡比較了病人特征問題和各種手術方案,決定運用針刺與葯物復合麻醉的方法進行手術,這種方法可使手術費降到1萬元。

  “其實,用針刺麻醉的方法做這種手術,還是蠻有效的。”周嘉說。

  針灸能鎮痛。曾在上世紀80年代編寫《中國針刺麻醉發展史》的上海市針灸學會理事長張仁說: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針灸的記載,而針麻曾在唐代《集異記》中就有過記敘,說的是狄仁杰用針麻給一小兒鎮痛去鼻上之瘤。而全球臨床進行針刺麻醉的第一人,是上海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尹惠珠。

  張仁回憶:“那是1958年8月30日。患者叫沈紀根,扁桃體腫大需摘除。在征得病人同意后,在他兩手的合谷穴各扎一針,沒打任何麻葯,沒想竟然成功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毛澤東指示:“中國醫葯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就此掀起了全國性中醫學習高潮。曾最早參與分析針刺麻醉的我國著名神經生物學家曹小定回憶說:“針刺麻醉最開始為鎮痛之用,1958-1960年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每一個穴位的解剖,從神經生物學的基礎來研究它們。”77歲的仁濟醫院終身教授孫大金至今記得,“1960年,我在仁濟醫院麻醉科做主任時第一次作針刺麻醉下的心臟二尖瓣分離手術,當時沒用任何麻醉劑,后來,不過幾年,一般醫院都能施行,當時有一項統計,30%的病人手術時都採取針麻。”

  當年基辛格訪華

  小祝手術結束,醫生和護士們都很興奮,畢竟,這是曙光醫院第一次用針刺麻醉輔助做的心臟直視手術。在休息室,麻醉師朱湛明興奮地回憶,“嗨,當時我剛進單位的時候,就見到過一例針刺麻醉手術。那是在70年代初。一天,一個中年美國男子跑到曙光醫院來要求針麻,一問才知他有甲狀腺病,但又對麻葯過敏,在美國沒辦法開刀,看到《紐約時報》的消息就跑來了。手術成功后,他高興地要請我們去錦江飯店吃飯。”

  的確,70年代,針刺麻醉技術已經走向了世界。

  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誰想隨團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詹姆斯·雷斯頓得了急性闌尾炎,經葯物麻醉后做了闌尾切除手術。術后第二天,他又因腹痛接受了20分鐘的針灸治療緩解疼痛,自述效果非常好。基辛格在新聞發布會上特地提及此事。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特地去觀看了針麻,並一再為百思不解的針麻傾倒。他回國時,帶走了針灸術的信息,使美國很快就出現了“針灸熱”。

  讓上海針灸學會副會長葛林寶記憶深刻的,還有這樣一部電影,“那是1979年的紀錄片《針刺麻醉》。電影里有個場景:上海兒童醫院醫生在為一個兩歲的小孩施行腸套疊手術。孩子在手術中睡著了,醫生竟輕輕叫醒他,還將一個橘子瓣喂到孩子嘴里。我當時特激動,因為這個孩子我認識的,是我在寶山下鄉時所在大隊劉福榮大隊長的孩子啊,這件事絕對是真的。”

  “其實,概括針刺麻醉的特點,就是簡單、便捷、便宜、有效。葯麻會引起的不良副作用,針麻都可避免,生理擾亂少;病人能配合醫生完成手術;手術后恢復快;一兩根銀針,就能解決大問題,意義無與倫比。”張仁說,“那時候,上海成立了針灸經絡研究所,運用針麻開展顱腦腫瘤切除、全喉切除、脾胃次全切除、甲狀腺次全切除、剖腹產和子宮次全切除等手術,效果很好,風靡一時。”

  針麻面對新挑戰

  那是針麻的一個火紅頂點?

  張仁說:據統計,到1980年,全國已經累計200萬例針刺麻醉的病曆,涉及的病100多種。

  可為何又突然低落了呢?“80年代,針刺麻醉迅速消失,除了有其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針刺麻醉本身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病症範圍內才能起效用。”

  曙光醫院針灸研究室主任沈衛東告訴記者,針刺麻醉的主要劣勢在於:首先,個體差異太大,效果難以保證。“如果一名病人根本不相信針灸,那他很難會被針灸所麻醉。”

  其次,對有感覺、無痛感的針麻患者來說,針麻的關鍵並不在麻醉,而是主刀醫生的技巧。手術視野小、手法輕巧、對內臟的牽動少……類似於微創的針麻手術,這無疑是對醫生水平的一大挑戰。

  再次,患者適應針麻症難以把握。朱湛明說:測定患者耐痛性是每次手術的第一道關,每個人對疼痛的忍耐是不同的,測定這個頗費周折,“況且目前的鎮痛還不夠完全,這讓患者有些恐懼心理,針刺麻醉還得好好研究。這次手術之所以成功,還在於患者小祝相當配合,之前就練習了一個月。”

  周嘉說:“從我這麼多年觀察和自己13例手術的經驗看,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針麻。年齡在20-30歲之間的女性,患病在胸腔以上頸部以下,針麻才最有效。”

  關鍵是揚棄與創新

  其實,針麻也不能說是銷聲匿跡。去年的一件事,令周嘉至今記憶深刻。“當時我還在仁濟醫院,用針麻作心臟手術已經很少。英國BBC電視台在中國拍攝,聽說我們醫院還作針麻心臟手術,特地跑來拍了整整一套節目,后來在英國播放吸引了400萬英國觀眾,往后幾天,我們醫院的電話幾乎被打爆了。”

  走過許多國家的張仁說:這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在荷蘭,至今還有醫院在研究針麻,在1971年得到消息后,連續30多年沒間斷過;在美國、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是如此。

  上海肺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童穩圃說:其實,針麻是我國中西醫在針刺有鎮痛和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啟發下創造出來的。它的價值,不僅表現在臨床治療上,還直接推動了國粹針灸走向世界;針刺麻醉出現后,更引導了痛覺生理學的出現。

  可就是這樣的一項技術,我們自己卻幾乎已不再關心。周嘉說,仁濟醫院是最早開展針麻心臟手術的,可如今我若不做,這項技術就可能失傳,我有責任把它繼續下去;這樣的手術能極大降低手術費用,對百姓來說是一件好事。

  張仁說:如今,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針麻確實能解決一部分人群的看病貴難題;而它的利弊都很明顯,關鍵是不斷揚棄與創新,就像中國的中醫葯一樣,有所為,必定會讓更多的人受益,最終造福全人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發表於 2006-12-7 00:59:11 | 顯示全部樓層
I WILL WORK HARD THANK YOU
發表於 2010-10-3 18:3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老祖先留下來的好東西需要有心人一代代傳承下去。
可現在不少人卻隨意拋棄、糟蹋,不珍惜得讓人心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7 05:36 , Processed in 0.0358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