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913|回復: 4

[分享] 治咳嗽(轉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9-4 09:2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一則治咳嗽的資料。


患者3個月前淋雨受涼,鼻塞流清涕,惡寒,周身痠痛,咳嗽痰多。
服荊防敗毒散合杏蘇散2劑,諸症顯著減輕,惟咳嗽不減。
因圖速效,改用西藥,口服病毒靈、氯化銨合劑、麥迪黴素,肌注青黴素3天,不效;又配合輸液7天,亦少效。
不得已復用中藥,先後換醫4人,服藥20余劑,大多為止咳化痰之品,並配服中成藥如祛痰止咳衝劑、蛇膽川貝液、痰咳淨、鮮竹瀝等,仍然咳嗽不止。
現症:咽喉發癢,咳嗽頻頻,早晚尤甚,痰少難咯,稍感氣緊,時而嗆咳;舌質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脈細帶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見異常。

辨證論治
[老師]

在肺系疾病中,咳嗽最為常見,但棘手者亦不少。俗云「名醫不治咳喘」,是怕治不好而有損聲譽。此雖有寡過之嫌,卻也是閱歷之言。因為有的病人總以為咳嗽都是小毛病,你連咳嗽都治不好,還治得好「大病」嗎?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而時至今日,猶不敢保其「十全」,此中甘苦事,得失寸心知!
[學生甲]

咳嗽若遷延失治,有時就很難理清頭緒。如本例外感咳嗽,疊用中西藥物乏效,遷延3個月,很容易診斷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老師]

從病史看,初為風寒感冒兼咳嗽,服荊防敗毒散合杏蘇散2劑後,風寒表症顯著減輕,惟咳嗽不減。
此時若撤去辛溫發散,而以宣疏肅降為主,輔以化痰止咳,可能會很快好轉。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藥稀釋痰液、抗菌消炎,及復用中藥專事止咳化痰等,均失於宣疏肅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風邪戀肺,而遷延纏綿。
再從現症看,咽癢則咳,氣緊嗆咳,痰少難咯,苔白,脈細帶滑等,亦是「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象。治之者宜遵「咳無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訓,無論病程久暫,皆宜以宣疏肅降為主。
若但見病程較長便套用「久咳多虛」、「久咳多內傷」,則誤診誤治矣。

此雖遷延3個月,仍屬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證。
子疏散風寒、宣肅肺氣之
金沸草散加減:
旋復花10g(包煎), 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5g,蘇葉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
2劑。
二診:咽癢消失,咳嗽大減,咯痰爽利。
上方合止嗽散加減:旋復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鶴草30g。 3劑。
三診:白天已不咳嗽,惟夜間偶爾咳幾聲。
轉用民間驗方
「止咳十一味」善後:
當歸,川芎,法夏,茯苓,陳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搗碎),川貝母(軋細吞服)。
2劑,未服完而咳止。

思辨解惑

[學生乙]

據我所知,中醫高校內科學教材所載的治療風寒咳嗽的首選方,二版教材為金沸草散,五版教材則羅列杏蘇散、三拗湯、止嗽散等,有點令人無所適從。老師何以獨選金沸草散呢?
[老師]

一種治法可以統率很多首方劑,這就給初涉臨床者帶來了困惑:到底哪一首是高效方?有人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但並非每一條都是捷徑呀!
據我臨床驗證,以上諸方化裁恰當,雖皆可治療風寒咳嗽,但是療效有所差別,而以金沸草散療效最佳。
[學生乙]

為什麼呢?
[老師]

金沸草散與其餘諸方一樣,體現了疏風散寒、宣肅肺氣的治法,而其特異性在於金沸草(現代多用旋復花)、白芍、甘草3味藥的關鍵性作用。
古今闡釋旋復花者,大多以為其只有消痰降氣之功,是囿於「諸花皆升,旋復獨降」之諺。不可否認,旋復花肅肺降氣、豁痰蠲飲之功是頗宏的(病人服後往往有胸膈滯氣下降之感)。
但其不可埋沒的功效還有: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橫行,而能宣散肺氣達於皮毛,一降一宣,便可恢復肺主制節之權;其味咸,咸者入腎,而能納氣下行以歸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飲息息下行而從濁道出,不復上逆犯肺,便可恢復肺的清虛功能態。
可見旋復花一味藥之功,竟可使肺胃腎三臟戴澤,上中下三焦通利。
而白芍配甘草為「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能滋養肺津,舒緩肺氣。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
故用本方時,諸藥均可損益,惟旋復花、白芍、甘草3味為不可挪移之品。
[學生丙]

老師是怎樣悟出此中奧妙的呢?
[老師]

這全是江爾遜老中醫傳授的。江老早年體弱,經常咳嗽,每用止嗽散、杏蘇散、六安煎等取效。但有一次咳嗽,遍用歷驗諸方,毫無寸效。咳嗽頻頻,咽喉發癢,癢心咳嗽,遷延旬餘。
他查閱方書,見陳修園《醫學從眾錄》中說,「輕則六安煎,重則金沸草散」。便試服1劑,咳嗽、喉癢即止。他感到驚異,便用於別人,亦收捷效。幾十年來,江老治療咳嗽,無論新久,亦無論表裡寒熱虛實,都喜用本方化裁。有的病人咳嗽纏綿2—3個月,幾乎遍用中西藥物乏效,服本方數劑而安。以致病人間輾轉傳抄本方,竟亦屢有霍然而愈者。
[學生丁]

但古醫書上有兩個金沸草散。一見於《南陽活人書》,由金沸草、前胡、荊芥、細辛、茯苓、生薑、大棗、甘草組成;一見於《和劑局方》,方中無茯苓、細辛,而添麻黃、白芍。此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旋復花湯,又在《和劑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礎上添加杏仁、茯苓、五味子。不知江老臨床用的是哪一個金沸草散?
[老師]

江老使用金沸草散,並不拘守某一方,而是綜合取捨三方,以及隨證合用六安煎(二陳湯加杏仁、白芥子)和桔梗湯(桔梗、甘草)。
而學問之道,貴與年俱進。江老使用本方幾十年,積累了——整套行之有效的加減方法,有的加減方法還方中寓方,大大地拓寬了本方的適用範圍。
如乍寒乍熱,加柴胡、黃芩(小柴胡湯意);高熱氣喘,加麻黃、生石膏(麻杏石甘湯意);發熱咽痛,加銀花、連翹、射干(銀翹散意);痰多稠粘,加浙貝母、瓜蔞仁(貝母瓜蔞散意);哮喘痰鳴,加蘇子、葶藶子(葶藶大棗瀉肺湯意);發熱惡風、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意);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葉(止嗽散意);體虛易感冒,加黃芪、白朮、防風(五屏風散意);脾虛食少或便溏,加黨參、白朮(六君子湯意);痰涎清稀,頭眩,心下滿,加桂枝、白朮(苓桂術甘湯意)。
[學生甲]

金沸草散的化裁方法這樣多,表裡寒熱虛實都有,初涉臨床者很難全面掌握使用,能否化繁為簡,使之簡捷實用呢?
[老師]

其實江老的化裁方法還不止這些,有的是為失治或誤治而設,也有照顧體質的;且均從臨床實踐中來,又能有效地重複使用。
所以我認為,與其削足適履地「化繁為簡」,倒不如紮紮實實地把好風寒咳嗽這一關。大家知道,咳嗽一證,外感居多;外感咳嗽,風寒居多。而治療風寒咳嗽,倘能恰當地遣選疏散風寒、宣肅肺氣的方藥,多能迅速獲效。今人有謂「截斷」者,亦是此意。果真如此,金沸草散的那麼多化裁方法還有多少用武之地呢?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江老曾秉筆直書道:有一見發熱(或體溫升高)便斷為「風熱」或「痰熱」,而直用桑菊或銀翹輩,或徑用清熱化痰藥及抗生素;有因喉癢或痰少難咯便認作「風燥」或「陰傷」而恣用潤燥或養陰方藥;有因久咳不止便認作虛咳,而屢進補益藥物者。凡此皆因失於及時疏散、宣肅,而致咳嗽遷延纏綿,甚則轉成勞嗽。張景岳亦曾憤激而言,「俗雲傷風不愈變成勞,夫傷風豈能成勞」?
[學生乙]

金沸草散化裁治療外感咳嗽,其治癒率大約有多少?
[老師]

80%以上。
[學生乙]

治不好的改用什麼方藥呢?
[老師]

據我臨床觀察,服本方療效欠佳者,約有三種情形:一是旋復花的藥味苦澀難咽,有的病人服後易嘔逆,因懼嘔而不能竟劑;二是有的病人愈後幾天又復咳(症狀較輕);三是有的病人總是遺留一個咳嗽「尾巴」偶爾咳嗽幾聲,如本例便屬之。
諺曰,「甘瓜苦蒂,物無全美」,世上豈有「十全」之方藥?我的處理方法是:服之易嘔逆者,可囑其少量頻服;若仍嘔而懼服者,則改用陳士鐸的舒肺湯(桂枝、蘇葉、桔梗、甘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若愈後幾天復咳者,可繼服柴胡桂枝湯加炙紫菀、蟬衣、木蝴蝶。若遺留咳嗽「尾巴」者,則繼服「止咳十—味」 (本案三診方),此方流傳在民間,原治肺結核咳嗽。20餘年前我偶然移治1例外感咳嗽,外症已解,咳減而旬餘不止者,1劑咳止。爾後治驗漸多,便作為外感咳嗽的「掃尾方」來使用。本方藥味十分平淡,但組合離奇,很難強為之詮解。
還須說明的是,極少數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雖減,但繼服「止咳十一味」後,卻不能掃尾,漸漸乾咳無痰,夜間加重,舌淨無苔。此時可試用我擬的「頑咳方」:玄參15g,麥冬15g,五味子6g,生甘草6g,桔梗10g,仙鶴草30g,炙紫菀30g,桃仁10g,紅花6g,藕根30g,生牡蠣 30g。若個別病人服本方2劑後,乾咳減輕而不止者,可與清燥救肺湯交替服用,以收全功。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5 收起 理由
Kevin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6-9-7 10:40:41 | 顯示全部樓層
患者3個月前淋雨受涼,鼻塞流清涕,惡寒,周身痠痛,咳嗽痰多。
服荊防敗毒散合杏蘇散2劑,諸症顯著減輕,惟咳嗽不減。
因圖速效,改用西藥,口服病毒靈、氯化銨合劑、麥迪黴素,肌注青黴素3天,不效;又配合輸 ...

一診的杏蘇散用得不太對。以致咳嗽不止。
寒邪犯肺,而再疊用寒涼之劑,肺更寒,肺更不能宣肅,當然不能好。

辨證論治
[老師]
在肺系疾病中,咳嗽最為常見,但棘手者亦不少。俗云「名醫不治咳喘」,是怕治不好而有損聲譽。此雖有寡過之嫌,卻也是閱歷之言。因為有的病人總以為咳嗽都是小毛病,你連咳嗽都治不好,還治得好「大病」嗎?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而時至今日,猶不敢保其「十全」,此中甘苦事,得失寸心知!
[學生甲]
咳嗽若遷延失治,有時就很難理清頭緒。如本例外感咳嗽,疊用中西藥物乏效,遷延3個月,很容易診斷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老師]
從病史看,初為風寒感冒兼咳嗽,服荊防敗毒散合杏蘇散2劑後,風寒表症顯著減輕,惟咳嗽不減。
此時若撤去辛溫發散,而以宣疏肅降為主,輔以化痰止咳,可能會很快好轉。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藥稀釋痰液、抗菌消炎,及復用中藥專事止咳化痰等,均失於宣疏肅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風邪戀肺,而遷延纏綿。
再從現症看,咽癢則咳,氣緊嗆咳,痰少難咯,苔白,脈細帶滑等,亦是「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象。治之者宜遵「咳無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訓,無論病程久暫,皆宜以宣疏肅降為主。
若但見病程較長便套用「久咳多虛」、「久咳多內傷」,則誤診誤治矣。

此雖遷延3個月,仍屬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證。
子疏散風寒、宣肅肺氣之金沸草散加減:
旋復花10g(包煎), 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5g,蘇葉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2劑。
二診:咽癢消失,咳嗽大減,咯痰爽利。
上方合止嗽散加減:旋復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鶴草30g。 3劑。
三診:白天已不咳嗽,惟夜間偶爾咳幾聲。
轉用民間驗方「止咳十一味」善後:
當歸,川芎,法夏,茯苓,陳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搗碎),川貝母(軋細吞服)。2劑,未服完而咳止。


個人認為儘管病治好了,但分析不是太對。
這個病的確是虛實夾雜了。而不是光有所謂的風邪戀肺。套用「久咳多虛」、「久咳多內傷」的思維不會誤治,只要知道還有風邪在就行。為何這麼說?原因有二:

1. 風邪為何能戀肺如此久?虛之故。
2. 方從一診到三診,從去風到補肺斂肺過渡而愈,虛實夾雜之故。其實一診就可以用去風和扶正同治,療程可能會縮短。

至於當中提到的「咳無止法」、「不止咳而咳自止」這是對的,要想治咳比較胸有成竹,必須忘掉止咳(這個我好想在哪提過)。這需要細心去體會。這也是中醫治咳的精華和優勢,試想論純粹的治咳,西藥的鎮咳藥不會比中藥差,中醫治所以效果好,是中藥能夠更好的恢復肺本身的功能!

咳嗽難治,是因為不能單純的止,而需要恢復肺的功能,要恢復肺的功能就要辨證,但咳嗽的証很複雜,所以就難了。為何咳嗽的証會很複雜?因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為何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因為五臟相關,人身為一整體。為何經特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不言其它?因為『肺為嬌臟』,所以特別容易為內外邪氣侵犯。為何肺為嬌臟,因為『肺通天氣,外和皮毛』,『肺體空虛』,易受邪納邪。

那麼如何在複雜的辨証中抓住綱要?這個綱要是外感內傷、新咳久咳、邪實正虛。而不是一般人所常關心的寒咳熱咳。
[學生乙]
據我所知,中醫高校內科學教材所載的治療風寒咳嗽的首選方,二版教材為金沸草散,五版教材則羅列杏蘇散、三拗湯、止嗽散等,有點令人無所適從。老師何以獨選金沸草散呢?
[老師]
一種治法可以統率很多首方劑,這就給初涉臨床者帶來了困惑:到底哪一首是高效方?有人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但並非每一條都是捷徑呀!
據我臨床驗證,以上諸方化裁恰當,雖皆可治療風寒咳嗽,但是療效有所差別,而以金沸草散療效最佳。
[學生乙]
為什麼呢?
[老師]
金沸草散與其餘諸方一樣,體現了疏風散寒、宣肅肺氣的治法,而其特異性在於金沸草(現代多用旋復花)、白芍、甘草3味藥的關鍵性作用。
古今闡釋旋復花者,大多以為其只有消痰降氣之功,是囿於「諸花皆升,旋復獨降」之諺。不可否認,旋復花肅肺降氣、豁痰蠲飲之功是頗宏的(病人服後往往有胸膈滯氣下降之感)。
但其不可埋沒的功效還有: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橫行,而能宣散肺氣達於皮毛,一降一宣,便可恢復肺主制節之權;其味咸,咸者入腎,而能納氣下行以歸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飲息息下行而從濁道出,不復上逆犯肺,便可恢復肺的清虛功能態。
可見旋復花一味藥之功,竟可使肺胃腎三臟戴澤,上中下三焦通利。
而白芍配甘草為「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能滋養肺津,舒緩肺氣。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
故用本方時,諸藥均可損益,惟旋復花、白芍、甘草3味為不可挪移之品。

金沸草即旋覆花的地上部分,我在看書的時候曾經查過,所以我也是用旋覆花作為金沸草用。
這裡提到的旋覆花既升也降與我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相當一致。就不多言了。想提一下的是,杏仁其實也有
既升且降的作用。
為何這樣的藥療咳效果好,因為肺的功能是『升發肅降』,既有升,也有降,光升光降都對肺臟不利。這也就是為何止咳藥往往不能愈病,因為止降不升,與肺的特性不符。

至於『旋復花、白芍、甘草3味為不可挪移』是在江老的書中所言的。
芍藥、甘草的作用上面說的我也很贊同。也不多說了。

諺曰,「甘瓜苦蒂,物無全美」,世上豈有「十全」之方藥?我的處理方法是:服之易嘔逆者,可囑其少量頻服;若仍嘔而懼服者,則改用陳士鐸的舒肺湯(桂枝、蘇葉、桔梗、甘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若愈後幾天復咳者,可繼服柴胡桂枝湯加炙紫菀、蟬衣、木蝴蝶。若遺留咳嗽「尾巴」者,則繼服「止咳十—味」 (本案三診方),此方流傳在民間,原治肺結核咳嗽。20餘年前我偶然移治1例外感咳嗽,外症已解,咳減而旬餘不止者,1劑咳止。爾後治驗漸多,便作為外感咳嗽的「掃尾方」來使用。本方藥味十分平淡,但組合離奇,很難強為之詮解。
還須說明的是,極少數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雖減,但繼服「止咳十一味」後,卻不能掃尾,漸漸乾咳無痰,夜間加重,舌淨無苔。此時可試用我擬的「頑咳方」:玄參15g,麥冬15g,五味子6g,生甘草6g,桔梗10g,仙鶴草30g,炙紫菀30g,桃仁10g,紅花6g,藕根30g,生牡蠣 30g。若個別病人服本方2劑後,乾咳減輕而不止者,可與清燥救肺湯交替服用,以收全功。

這是醫家自己的經驗,這段可以不看,因為越看會越亂,因為還沒上升的『理』。
至於『止咳十一味』為何能『掃尾』?那是因為它的『包圍』作用,尾巴就是剩下一點點,但你又不知這一點點在哪,那就用包圍的辦法,儘管有不對証的地方但也不至於太傷正氣。當然,若辨証準的,是不需要如此的。
 樓主| 發表於 2006-9-7 11: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杏蘇散方中寒涼的藥物好像不多,杏、蘇兩藥均入肺經,
加上紫蘇亦有袪寒作用,兩藥合用應具宣肺散寒之功。
請老師指正!
發表於 2006-9-7 13:50:0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nastsin 於 2006-9-7 11:07 AM 發表
杏蘇散方中寒涼的藥物好像不多,杏、蘇兩藥均入肺經,
加上紫蘇亦有袪寒作用,兩藥合用應具宣肺散寒之功。
請老師指正!

杏蘇散治涼燥,乃小寒而乾的病機。今受雨,酸痛而痰多,乃寒濕犯體。因此荊防是對證的,故取效,而杏蘇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顯得彆扭。
發表於 2006-9-13 12:46: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上述醫案己收入「中醫師承實錄」一書,余國俊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香港三聯有售,個人認為是一本好書,有很多臨床經驗分享,值得一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7 06:19 , Processed in 0.0354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