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4384|回復: 0

[分享] 陳潮祖臨證運用經方治驗舉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1-14 22:29: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一則資料:

陳潮祖臨證運用經方治驗舉隅   《浙江中醫雜誌》2007年第9期

陳建杉 江 泳

業師陳潮祖教授,是首批選定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之一。從醫50餘年,學驗俱豐。臨床治病,善於把握病機,依法處方,用藥看似平常,卻每能獲良效,有獨到之處。臨證尤擅運用經方,或單投,或合用,或師其法而隨證加減,頗為精彩。今精選數例,以示治驗之妙。

  
  1 溫經湯治療婦人天將明而腹痛
  
  沈某某,女,31歲,已婚。2001年10月18日初診。患者自訴常於凌晨6點半左右,屋外噪音一起即繞臍腹痛、發脹,已1年多。反復發作,每次腹痛即大便,大便次數增多,嚴重影響睡眠,以致情緒不佳。近1年來,多次尋中西醫治療,西醫檢查B超、CT、肝功能、腎功能均正常,西藥曾服鎮靜劑、胃腸動力劑等。察其中藥處方三四十張,有丹梔逍遙散、天王補心丹、歸脾、四君、枳實導滯丸等加減,服後或暫效,或無寸功。本次行經後又突然發作,已有1周。平素手足常僵冷,時時腹中氣脹,納可。又經常月經後期,色黯有瘀塊。察其舌淡紅偏黯、苔白滿膩,脈弦。處以溫經湯加減:吳茱萸、桂枝、防風、生薑各15g,當歸5g,川芎、烏藥、陳皮、甘草各10g,阿膠8g,法半夏、小茴香、白芍各20g 。3劑,水煎服,日1劑。服藥期間囑其注意保持情緒舒暢。2001年10月24日二診,訴初服兩劑,無改善趨勢,本不欲再服,但考慮藥已配來,遂將第三劑服完。詎料次日竟睡到8點多方醒,未覺腹部脹痛。取效後不敢停藥,尋陳師未果,又自行配方兩劑煎服。服至今日已連續三日未見發作,手足覺溫,大便日一次,飲食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象柔和。改處小柴胡湯合芍藥甘草湯加川芎、當歸,調理1周後諸症消失。以後半年多因感冒來求治,稱舊病未再復發,且月經週期恢復正常,瘀塊消失。
  按:本例病機為典型之肝木克土。腹痛每發於凌晨,雞鳴至平旦乃陰中之陽也,陰中之陽乃肝也。且噪音一起即痛,提示由於噪音刺激,導致筋膜緊張、痙攣,從而腹痛驟起。筋膜乃肝之所主,所以此病病位在肝。經行後,肝所藏之血相對虧虛,肝體不足,失於濡養,則筋膜痙攣,故此次於行經後發作,其苔滿膩,提示經行後血室空虛,寒濕之邪乘虛而入。故治療當柔肝緩急為主,兼以溫經除濕。而溫經湯中有桂枝、當歸、川芎、吳茱萸溫經行血,又有半夏、生薑散寒除濕,更為重要的是有芍藥甘草湯柔肝緩急,加陳皮、防風即有痛瀉要方之意,乃治療肝木克土之有效方劑。因其夾濕,故為防滯邪而去麥冬之滋膩;又因病性偏寒,故去丹皮之涼。但考慮此次發作為經後血室空虛,筋膜失養所致,故保留阿膠養血,但用量小,且有半夏、生薑散寒除濕,故不會滋膩礙濕。因此,臨床治療疾病一定要靈活思維,從發病時間、誘發因素等諸多方面考慮,才可準確切中病機。筆者在學習溫經湯時只知其為調經之要方,由此案才知尚可治療雜病腹痛。
  
  2 四逆散合木香蜈蚣散治療右側睾丸炎
  
 羅某某,男,54歲,已婚。2001年10月22日初診。右側睾丸炎1周,局部紅腫如雞卵,脹痛難忍。從發病起西醫用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稍好轉。經人介紹找陳師配合中醫治療。刻診:右側睾丸脹痛,局部紅腫,痛引兩側腹股溝,觸之較硬。但受冷後疼痛更加明顯。二便可。舌淡偏黯、苔灰膩,脈弦滑。處四逆散合木香蜈蚣散:柴胡、枳殼、白芍、甘草各15g,木香10g , 蜈蚣3條。7劑。其中木香、蜈蚣焙乾後研成細末,分為21份,每日3次,每次1份,余四味煎湯,兌黃酒100ml送服上粉。藥後腫痛全消。
  按:此病雖為西醫所說之“炎症”,且局部見紅腫脹痛,但其發病於10月,天氣較為寒冷,且受冷後疼痛加重,提示有寒氣凝滯之象;睾丸雖屬腎系,但與肝經經脈下絡陰器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兩相結合可知乃寒凝肝經,影響了肝氣暢通,“不通則痛”,故見睾丸腫大脹痛。正如《聖濟總錄》所云“寒氣客於經筋,足厥陰肝經經脈受邪,脈脹不通,邪結於睾卵”。既然病機乃寒凝肝經,氣機郁滯,故治法當行氣散寒,疏肝理氣。方中木香辛溫無毒,李時珍謂之“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蜈蚣辛溫有毒,專走肝經血分,《別錄》謂能“去惡血”,《本草綱目》謂能治“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可見本品有以毒攻毒,祛風解痙,活血通絡之功。二者相伍,木香入三焦氣分以暢通氣機,開其窒塞;蜈蚣入血分以解毒止痙,活血通絡,再用黃酒溫經走竄,以行藥力;再配疏肝理氣之有效方劑四逆散,恢復肝氣通暢,則氣行血行。如此共奏行氣散寒、疏肝理氣之效,使氣血流通而無壅滯之患,則腫痛自愈。此方氣血兼顧,通調三焦,還可解毒止痛,可配伍應用於任何睾丸腫痛。由此案可知中醫辨證,切不可受西醫思維影響,一見“炎症”則妄投清熱解毒之品,以期“消炎”。此證患者若誤投清熱解毒之品,只會伏郁氣機,加重腫痛;又若以軟堅散結之法如消瘰丸治之,雖可起效,但無此方效專力宏。陳師之辨治,不消炎而炎自消,不軟堅而堅自去,體現了治病求本思想的正確。

 3 葵子茯苓散加味治療頑固性尿道口癢
  
  謝某,男,31歲,已婚。2002年1月24日初診。證見尿道癢9年余,伴小便解之不盡,若喝水少則尿血,近一月已有兩次尿血史。時覺身冷惡寒,陰囊脹痛、潮濕,腰(骨氐)酸脹,大便偏稀,飲食如故。西醫診斷為前列腺炎,反復針對性治療效果不鞏固。中藥曾服清熱通淋之劑,療效亦不持久。觀其面色偏灰黯,舌淡紅黯,邊有齒痕、苔白黃厚膩潤,脈滑數。處方:冬葵子、虎杖、金銀花各30g,茯苓、滑石、白術、川芎各20g,丹皮、廣木香各10g,蜈蚣3條,苦參15g,肉桂6g。3劑。水煎服,日1劑。2002年1月27日二診,訴服上方後尿道口癢如前,但小便通利,且似覺陰囊脹痛,腰酸有好轉,患者小聲告知師,曾有不潔性生活史。師察其舌質黯較前有改善,且舌苔由厚膩轉為薄膩,知藥已中病,效不更方,僅加土茯苓50g。再進4劑後來告,尿道口癢明顯好轉,陰囊潮濕、脹痛消失,腰微酸脹,後以此方去苦參、滑石加平補腎氣之菟絲子、杜仲,治療兩月余,終將該病徹底治愈。
  按:尿道作癢,《張氏醫通》有載用六味地黃丸加肉桂治療。然此證苔厚膩,脈滑數,顯非六味地黃丸證。審其舌脈,確乃下焦濕熱之證,然用清熱通淋之劑卻效果不鞏固,何也?細辨此證,其舌苔潤而有齒痕,當知其水濕內停,氣化受阻之機;而其舌質晦黯,知其“久病入絡”。因此辨證為:下焦濕熱,氣化不行,絡脈瘀阻。由濕熱郁蒸,則尿道作癢難消。憶及《金匱要略》有雲:“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葵子茯苓散主之。”此雖非婦人妊娠,但證有雷同,病機相似,故以葵子茯苓散淡滲利水,滑利竅道,使小便通利,水有去路,則氣化陽通。正如葉天士所云“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再以清熱燥濕止癢之苦參,清熱通淋之滑石、虎杖等,清利下焦濕熱;丹皮、蜈蚣活血化瘀;而其陰囊作脹,提示有氣滯現象,故佐廣木香行三焦之氣;此病位在膀胱腎系,少佐肉桂既可合茯苓化氣通陽,又可助生少火;後病人告之曾有不潔性生活史,思及土茯苓可治性病,故重用以通利下竅。如此配伍,切中病機,使濕熱得去,氣化得行,則頑症可愈。而前醫只知下焦濕熱,未辨氣化受阻之機,純用清熱通淋,未化氣通陽,故氣化不復,則濕熱消而旋生,效果不鞏固。因此一定要細察諸症,加以綜合分析,才能準確把握病機,處方用藥。

 4 五苓散合四逆散治療前列腺肥大

 胡某某,男,72歲,已婚。2002年8月11日初診。尿頻尿急,尿來中斷、等待已2年余,近半年加重。西醫診斷為前列腺肥大,建議手術治療,病人恐年事已高,手術有危險,故請陳師治療。刻診:尿頻尿急,尿來中斷、等待,時分叉;小便色黃,質渾濁;尿道口無分泌物,大便正常。有高血壓史,但控制良好。舌紅體胖,苔心薄白膩、邊薄少,舌面潤,脈滑偏弦。投以五苓散合四逆散加味。茯苓、白術、澤瀉、豬苓、虎杖各20g,桂枝15g,柴胡、枳殼、白芍、甘草、黃柏各10g,萆薢30g。3劑。水煎服,日1劑。3劑後癥狀改善,後以此方調理1月後諸症消失,免受手術之苦。

 
 按:中醫辨治前列腺肥大,常見病機有四:一者下焦濕熱壅盛;二者腎陽虧虛,氣化不及;三者水液停滯局部;四者瘀血阻滯。因此治療要認清何方面的病因入手,下焦濕熱者治當清熱除濕,可以八正散、龍膽瀉肝湯等佐加活血藥治療;腎陽虧虛者,治當補腎溫陽,以腎氣丸加減治療;水液停滯者,治當化氣行水,一般用五苓散或真武湯;瘀血阻滯者,治當活血化瘀,可選血府逐瘀湯、抵當湯等加減治療。本例以小便排尿感異常,舌體胖、苔潤,脈弦滑有力為主症,可知其為水液停滯,氣化不行,因此以五苓散化氣利水。其尿頻尿急又無熱結膀胱之症,可知乃水停於內,導致膀胱平滑肌痙攣所致,因此要緩解痙攣,而肝主身之筋膜,故合四逆散,以柴胡、芍藥疏肝,
   又有芍藥甘草湯可緩解痙攣;且柴胡甘草合劑可抑制組織增生;同時以黃柏泄相火,萆薢除濕固精,虎杖活血利濕。諸藥合用,既化氣行水,又疏肝緩急,還可活血化瘀,自可有效改善前列腺增生諸症。
 5 真武湯治療脈結代
劉某某,女,77歲,已婚。2001年11月26日初診。患肺氣腫、冠心病廿餘年。現證見咳嗽,痰白量多,胸悶氣短,已20天。動則心纍,氣緊,氣喘,不能平臥,下肢腫,按之凹陷,納少,大便稀,小便量少。舌淡胖、苔薄白潤,脈緩結代。處以真武湯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湯加味:制附片(另包,先煎1小時)15g 茯苓、生薑、白術、黃蓍各20g,白芍、五味子、紅參、桂枝、炙甘草各10g ,北細辛6g,法半夏16g。水煎服,日1劑。上方連續服15劑後,諸症平息,整個冬天未再復發。
   按:學習《傷寒論》於“脈結代”,一般皆知炙甘草湯可以治療,但知道真武湯也可以治療者則不多。炙甘草湯證屬陰陽兩虛而偏於陰虛,故重用生地滋陰。然脈結代之證並非僅由陰虛。陳師認為:究脈結代之根,為脈管時有痙攣,氣血失於通利,不能相續所致,而脈管痙攣除有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外,陽虛飲停也常可致此,則非炙甘草湯所可緩解。故宗“治病求本”的原則,用真武湯溫陽利水,陽復水去,脈道無飲內阻,自然血行通暢;再加炙甘草與芍藥合用,甘以緩急,使脈管恢復正常,不呈痙攣,則氣血通利,脈來連續,結代可愈。而咳嗽痰多色白,提示肺寒有飲,故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溫肺化飲。患者年事已高,動則氣緊氣喘,提示心氣虧虛,故加人蔘、黃蓍益氣補虛。陳師反復教導我們,臨床思維應當“面面俱到”,考慮周全。患者的年齡也是臨證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如若不辨,則有顧此失彼之嫌。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10 收起 理由
KEC + 10 賞想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7 06:33 , Processed in 0.0311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