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醫軒 / MedYeah!

 找回密碼
 註冊
尚醫堂
搜索
查看: 3538|回復: 0

[分享] 經方治療皮膚病思路(轉貼+整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8 00:3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試閱部分:
一、熟記經典遵經旨
  使用經方,必須熟記各條經典原文,深刻體會其義,見是證用是方。方與證,前賢劉渡舟氏認為“乃是《傷寒論》的核心,也是打開大門的一把鑰匙”。經方大師胡熙恕氏亦認為“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故臨證用經方必須學會抓方證,方證即是規矩,是定法,不可違背。
  案一:馬×,男,60歲,2005年7月9日初診。全身泛發紅色風團伴瘙痒3天。來診前在外院以西葯抗過敏治療未效。現見軀干、四肢泛發紅色風團,瘙痒甚,口干、煩躁、無汗、惡寒、無發熱,二便可。舌質偏暗,舌根部苔白厚微膩,脈浮稍數。診為急性蕁麻疹,處方如下:1.大青龍湯:麻黃8g,桂枝7g,杏仁8g,大棗10g,生石膏45g,炙甘草5g,生姜2片。1劑,水煎溫服,囑服后忌吹風扇、空調,宜在家休息以候,稍稍發汗。2.桂枝加葛根湯加石膏: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棗10g,生姜2片,葛根15g,生石膏40g。1劑。囑次日水煎溫服。將息如前。
  二診:風團瘙痒明顯減輕,惡寒消失、心煩已除,口干多飲,小便少,不甚通暢,舌暗,舌前部無苔,根部黃厚而剝,脈浮細稍數。處方以五苓散合豬苓湯加味:豬苓10g,茯苓12g,澤潟15g,白術10g,桂枝10g,滑石15g,阿膠7g(烊化),苡仁30g,荊芥10g,白蒺藜15g,炙甘草5g。3劑,水煎服。
  三診:風團已不再起,瘙痒消失,僅夜間輕痒,口干明顯好轉,小便通暢。舌暗苔少,脈浮細略弦。繼以桂枝加葛根湯3劑鞏固而愈。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此案患者雖主訴身起風團瘙痒,但主證是無汗、惡寒、煩躁、脈浮,當屬大青龍湯方證,故用之;若汗出惡風,脈不浮而微弱,大青龍湯切莫沾唇,“服之則厥逆”,此即規矩。至於為何僅服一劑大青龍湯即改桂枝加葛根湯?亦是遵其煎服之法:“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作者預料1劑即能發汗出,患者年已六旬,不可再劑,必以桂枝湯類方繼之。此亦是定法,不可違背。二診時,口干,多飲,小便不利,脈浮,五苓散證自不待言。
  案二:呂×,男,21歲,2005年3月17日初診。發熱3天,丘疹、水皰2天。曾在外院診為感冒以打針吃葯治之,發熱稍減,但水皰漸出。現見頭面、軀干、四肢散發較多丘疹、水皰,部分結痂。發熱,測體溫38.4℃,時惡寒,汗出,甚感乏力,至意識模糊,有搖搖欲墜感。無食欲,兩日未進食,大便兩日未解,小便黃,口干多飲,后頸部酸痛。舌稍紅苔白厚,脈細弦數。診斷:水痘。處方:小柴胡湯加味(考慮病情重,故急予中葯顆粒劑免煎,現折算為飲片劑量):
  柴胡18g,法夏12g,黨參10g,黃芩10g,大棗10g,炙甘草6g,生姜3g,葛根20g,生石膏60g,橘梗6g,板蘭根15g。1劑。囑立即開水沖服。
  當日下午二診。患者自感精神好轉,未感發熱,但測體溫38.3℃,無惡寒,乏力感減輕,且知飢索食,意識模糊感消失。仍口干,舌稍紅苔白厚,脈弦細稍數。繼予前方改成水煎劑(去板藍根,改生石膏30g、柴胡15g)。1劑,囑患者當晚水煎服。次日三診,精神佳,發熱已退,測體溫36.5℃,乏力消失,納可,大便已暢,無惡寒、汗出,稍口干,皮疹部分好轉,無新發皮疹。繼予前方(改柴胡12g、生石膏25g,去葛根,加茯苓15g、蒼術12g)3劑而愈。
  此案實為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合病。“三陽合病,治在少陽”,本於《傷寒論》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此亦是定法,不宜違背。少陽病禁汗、吐、下,獨以小柴胡湯和之,故小柴胡湯又別名“三禁湯”,即緣於此。此案診斷為水痘,現今不少中醫一遇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之發熱,靜滴少不了雙黃連、清開靈,開方即是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等苦寒清熱、抗病毒,完全失卻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其結果必然導致中醫葯治療無效而求助於西醫西葯。

購買主題 已有 2 人購買  本主題需向作者支付 10 鳴醫幣金錢 才能瀏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鳴醫軒 / MedYea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12-27 06:18 , Processed in 0.0522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