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發表於 2004-6-28 01:43:28

[答案公佈]雙周思考題(一)-6月28至7月12日

這次先來一個病案給大家練練手。 :)
題型:病案分析
難度:中等

題目:
劉X,男,54歲,患高血壓已三年,血壓波動在200—230/l00-120毫米汞柱之間,曾屢用降壓藥物無效。證見面紅目赤,頭痛腦脹,以前額為主,連及眉棱,眼痛鼻乾,常嘔苦水,心煩失眠,胸膈熱悶煩亂,尿赤便秘,口中乾苦欲飲冷水,舌質略紅,苔白黃乾,脈弦滑有力。

問題:
診斷、辨證分析及治法方藥如何?

chartist 發表於 2004-6-30 19:22:19

病名:頭痛

証型:肝火上炎 (沒有下虛症狀,所以不是肝陽上亢)

辨證分析:
肝火上炎,固見面紅目赤,頭痛腦脹,眼痛鼻乾,常嘔苦水,心煩失眠,胸膈熱悶煩亂,尿赤便秘,口中乾苦欲飲冷水,舌質略紅,苔白黃乾,脈弦滑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清熱安神

方藥:天麻鉤藤飲 加減
天麻 9g、鉤藤9g、生石決明 30g、川牛滕 15g、桑寄生 30g、杜仲 15g、山槴 9g、黃芩 9g、益母草 9g、朱茯神 9g、夜交藤 30g、
            夏枯草 9g (清肝降壓)、決明子 9g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白芷 9g (陽明頭痛引經藥)

食療:牡蠣夏枯草瘦肉湯(患嚴重高血壓,用食療輔助降壓) (牡蠣先下,一般煲湯法,不加詳述了。)

請盡情毫無保留地指出要改善的地方,謝。

Kevin 發表於 2004-7-8 03:26:34

別的會員也來表個態呀!?
是否同意chartist?還是有別的看法?

Lisa C 發表於 2004-7-9 22:23:30

病名:內傷頭痛

証型:肝火上炎挾痰

辨証分析:
火熱之邪內擾肝膽, 循經上攻頭目, 氣血湧盛脈絡, 故面紅目赤眼痛,   頭痛腦脹;火邪灼津, 則鼻乾, 尿赤便秘;熱迫膽汁上溢, 則口中乾苦欲飲冷水;痰熱犯胃,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 則常嘔苦水;痰熱內擾心神, 故心煩失眠;氣機不利, 則胸膈熱悶煩亂;舌紅苔白黃乾, 脈弦滑有力為肝經實火內熾挾痰之徵象.

治法:平肝潛陽, 化痰安神

方藥:天麻鈎藤飲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天麻9g,       鈎藤(後下)9g,         半夏9g,            石決明(先煎)18g ,   
         黃芩9g,         川牛膝12g ,            杜仲9g,             益母草9g,
         梔子9g,         桑寄生 9g ,            夜交藤9g,         茯神9g ,                 
         白術15g ,      白芷6g ,                  甘草3g

註:對於這個病証, 我有一些問題:
1.患者患高血壓已三年, 屢用降壓藥無效, 我應為與患者可能有內虛有關, 但又找不到虛狀.何解?
2.另, 肝陽上亢的發生, 是否必須出現上實下虛的症狀?根據教科書'中醫診斷學', 肝陽上亢的審証要點包括上實下虛症狀, 那這証必不是肝腎不足, 肝陽上亢咯?但患病三年怎又完全沒有虛狀?
(請原諒我的愚蠢問題)

Jasmine 發表於 2004-7-9 23:51:40

建議按照頭痛部位,參照經絡循行路線,選用不同引經藥,以增加療效。
由於此病案的患者頭痛部位以前額為主,連及眉棱,此部位屬陽明經,建議在以上兩位同學提出的基本方上,酌加如葛根、白芷、知母等陽明經引經藥。謝謝賜教!

peter 發表於 2004-7-12 01:30:12

肝膽實火上炎、陽明胃熱,治以龍膽瀉肝湯加白虎湯。

L.C. Chan 發表於 2004-7-12 22:26:39

讓我也來?熱鬧 ;)

病名: 內傷頭痛
證型: 肝胃熱盛

辨證分析:
肝膽之火循經上炎,故見面紅目赤,頭痛腦脹;膽熱犯胃,則常嘔苦水。
胃火熾盛,熱邪充斥陽明經脈,則頭脹痛以前額、眉棱為主。
火熱上擾胸膈、心神,則心煩失眠、胸膈熱悶煩亂;熱盛傷津,不能濡潤,故眼痛鼻乾、口乾苦欲飲冷水、尿赤便秘。
吞略紅、苔白黃乾、脈弦滑有力,圴為肝胃熱盛之徵。

治法: 清肝降逆,泄熱和胃

方藥: 天麻?籐飲合竹葉石膏湯化裁
天麻9g        ?籐12g       石決明18g        梔子9g        黃芩9g 川牛膝12g夜交籐9g
茯神9g        石膏30g        半夏9g        麥冬12g       知母12g   川芎12g   白芷9g
大黃6g

有疑問???
苔白黃乾,似為痰濁內盛之像,若是,則該有頭重昏蒙、眩暈等之徵,但又不見有,到底這個苔白黃乾是否一個重要指徵? 有何辨證意義?


淺陋之處,請多多指正賜教!

Kevin 發表於 2004-7-13 03:09:21

OK。 :SuN002: 揭盅時間。
基本上大家都很強。
病名是正確的。
證型方面,有兩種結論。一是肝火上炎挾痰火,另外一種是肝胃有熱。
如果從症狀上辨,兩種都說得通。那究竟是那種呢?
Jasmine點出了要點,兩者都是火逆,火從那裡逆上來,就很多時候要從經絡上考慮。所以講頭痛也好,講中藥也好,都反復講引經藥,這不單是講用藥,而且是講思路。頭痛,痛在前額,連及眉棱,這是陽明經的頭痛,也就是火從陽明來。所以上在症狀中,並非每個症狀都是同等重要的,有些是重要些,有些相對次要些,所以<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張仲景說『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不妨比較一下:
1. 面紅目赤而痛,頭痛腦脹,口中乾苦,嘔苦水,心煩尿赤,舌紅脈弦。
2. 頭脹痛在在前額,連及眉棱,胸悶熱,口中乾苦欲飲冷水,尿赤便秘。
這些都是從資料裡拿出來的。但1就會走到肝熱去了,而2很容易就會想到陽明熱。

所以,一就是要明白<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主次的總要性。不同的病,不同的症狀就有不同的地位,不可盡言,只要能夠領悟了這樣的道理就好,你就能上一個層次。

二是懂得<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經絡的重要性,不要以為只有針灸才用經絡。喻嘉言說<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就錯』,並非誇張。因為<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所謂『涼此不涼彼』,中藥講歸經,膽草瀉肝,石膏瀉胃,就是此理。
《靈樞》裡有一句話,普通看可能沒什麼感覺。但聯繫上面的,你就有體會了。這句話在《經別篇》:<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起,工之所止也。
怎樣?現在有感覺了吧? SuN012:


所以辨證是:<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陽明熱盛
具體的分析就不用了,大家都會。

另外,大家都覺得跟肝有關係,這有點對號入座。一碰到高血壓,就是肝,的確臨床以肝陽上亢居多。但也有不是的。這裡就跟肝沒有多少關係。

其他問的問題:
Lisa C:
<FONT color=red:01b5f65663>患者患高血壓已三年, 屢用降壓藥無效, 我應為與患者可能有內虛有關, 但又找不到虛狀. 何解?
對,要考慮。因為病人被實證困擾,對一些虛狀未必留意而已。這是可從病機考慮。有些時候,未到虛,但從病機看可以致虛,也可以考慮虛的情況。
<FONT color=red:01b5f65663>另, 肝陽上亢的發生, 是否必須出現上實下虛的症狀? 根據教科書'中醫診斷學', 肝陽上亢的審証要點包括上實下虛症狀, 那這証必不是肝腎不足, 肝陽上亢咯? 但患病三年怎又完全沒有虛狀?
對。肝陽上亢的發生必須出現上實下虛的症狀。
對。不是。三年多少會有虛,這不是肝的問題,所以沒有肝腎不足。但氣陰虛應該會有的(從病機看),因為胃火會把脾氣胃陰耗掉。

L.C. Chan
<FONT color=red:01b5f65663>苔白黃乾,似為痰濁內盛之像,若是,則該有頭重昏蒙、眩暈等之徵,但又不見有,到底這個苔白黃乾是否一個重要指徵? 有何辨證意義?
苔白黃乾,不是痰濁。應該是熱盛傷津的表現。結合其他症狀,考慮陽明熱盛傷津之候。

OK. 最後是診治過程:
這病案開始從肝火挾痰火治,用羚角鉤藤湯加竹茹、天竺黃,連服五劑不應,再服五劑不應。
不清陽明,徒瀉厥陰,故不應。
改清瀉陽明,考慮久病體虛,佐扶正,以白虎人參湯加味治之。五劑,諸症悉除,二便通調,血壓150/80mmHg。唯舌紅少苔,口中略乾,脈轉細數。以養陰益胃之法調治收工。
白虎人參湯加味的具體治方如下:
石膏50   知母15   甘草6   懷牛膝30
皮尾參10 制大黃10 麥冬10 淡竹葉10
葛根10   竹茹10   梗米一撮

<FONT color=green:01b5f65663>PS. 估計大家需要時間消化和體會,下期的思考題延至下週。若還有關於這病案的問題,可在這週提出。
PS. 聲明:這不是我的病案,我的功夫估計遠沒到這層次。但這很值得你我再三品味,體會當中是很純正的中醫診治技法。

Lisa C 發表於 2004-7-15 23:50:56

唉...等得很辛苦呀......唉.................. :034:

Kevin 發表於 2004-7-16 00:24:07

唉...等得很辛苦呀......唉.................. :034:

你是指什麼呢?是答案還是新題目?
頁: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答案公佈]雙周思考題(一)-6月28至7月12日